《岁时百问》说:“万物生长此时,皆清洁而明净,故谓之清明”,“清明”二字也由此而得。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,既是节气又是节日,扫墓祭祀、缅怀祖先等传统,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、唤醒家族共同记忆,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。
今年清明将至,从上周末开始已有市民陆续前往东山公墓、市殡仪馆、市烈士陵园等地祭扫,截至周六14时接待车辆近8万辆、祭扫群众近40万人。
这个周末,迎来了..个祭扫高峰日,单日接待车辆1.94万辆、祭扫群众近11万人。
祭扫人群和踏青人流叠加,更会为交通增加不少压力。而在缅怀先人之时,烧纸钱、放鞭炮等传统旧习,也容易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,更会带来安全隐患。
凡此种种提醒我们,清明节,可以“清明”之风,表达慎终追远之意。
鞭炮声声、香烟缭绕,固然是自悠远的文化中积淀而来,有着深厚的心理基础。但寄托哀思、缅怀故人,更需要的是静思怀想和心诚意至。孔子论祭,说“祭如在”,意思是祭祀祖先,当如祖先真正在场一样,满怀敬重。
思故旧、念亲恩,在公共陵园或墓地,多点敬畏、多点清新,本该是清明文化的一部分。
祭祀的实质,是心境的传达。扫去一方尘埃,擦亮一张照片,放上一束鲜花,说出一段真心话,也能达到追远思古的目的。
较之于鞭炮和烧纸带来的诸多不便甚至于危害,人们可以选择更健康、更绿色的祭祀方式。献一束花能够寄托哀思、传递怀念之情;植一棵树能够象征家业长青、薪火相传。即便是时下推行的网上祭祀,也可通过虚拟空间,保存逝者的人生信息,达到更多地了解和缅怀故人的目的,还能够为子孙后代保留一段珍贵的记忆。
“梨花风起正清明”。让清明回归清洁而明净的本色,既是个人情感所盼,也是社会和谐所需,更能涵养文化传统。
本文摘自新疆网,如有侵权,联系我们,立马删除。